从图说起,讲好黄河故事;从河说起,弘扬黄河文化。由中共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主办、黄河文化馆(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承办的“从图说起——黄河古地图展”,近日在黄河文化馆三楼正式展出。这是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又一举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中,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技成就卓著,地图的绘制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早在夏代或更早于夏代的时候就绘有表示山川等内容的原始地图。西晋裴秀(224—271)提出了地图绘制“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项原则,其影响直至清代。宋代刘豫阜昌七年(1136)刻制上石的《禹跡图》堪称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清代李之藻曾经感叹于地图的神奇,“地之薄厚也,而图之楮墨,顿使万里纳之眉睫,八荒了如弄丸”。地图通过直观的描绘,可以清晰准确地记录不同时代的人们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还原出文字难以表述的内容,更能让看图的人跨越时空,窥探鲜活生动的历史原貌。
我国流传下来的古代地图——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地图数量不多,弥足珍贵。本次展览精选黄河流域宋代至民国期间绘制的精品舆图40余幅(组),这一张张泛黄的地图,深刻反映了黄河对我国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重要载体。从北宋《华夷图》到明代《黄河全图》,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黄河流域的人口向南方和周边地区的迁徙,以及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向黄河流域的迁移,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疆域的扩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明的丰富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明代《职方大一统总图》、清代《黄河万里图卷》,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自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大一统”思想也随之成为中华文明中一脉相承的政治基因。从元代《治河图略》到民国《黄河形势及变迁图》,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历代人民在与黄河相伴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