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
11月下旬至12月初,我又一次到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和滨州地区考察,进一步加深了对加快开发这块宝地的认识。1988年我们曾在东营市主持了由民盟中央和山东省联合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会后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肯定和重视。
相隔四年之后,我再次来这里,看到黄河三角洲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城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绩斐然,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我国东部沿海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纵观世界各国著名的江河三角洲,大多数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得到很好的开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三角洲的加快开发,如今仍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黄河两岸历史上曾经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有着光辉的一页。南宋以后,北方民族逐步南下,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可是黄河流域政治薄弱、经济萧条,黄河水患日益严重,黄河变成了“恶龙”、“祸水”。经过七八百年的漫长岁月,黄河给人们留下了可怕的形象,“治黄”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解放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狂暴的黄河逐渐被驯服。建国40多年来,黄河没有出过大的水患灾害。历史表明,当黄河两岸政治分裂、经济萧条的时候,它就狂暴;当黄河两岸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候,它就驯服。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最近在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精神鼓舞下,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的召开,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全力投入到宏伟的经济建设中。我们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通人和”、欣逢盛世,重新认识黄河,并从根本上改变黄河面貌的时刻已经来到。黄河必将能变害为利,再度成为哺育中华民族的宝地。
二
开发黄河三角洲的首要条件是控制住黄河入海口的摆动。旧中国由于长期以来政治动乱、经济衰败、科技落后,根本无力顾及黄河水道的稳定。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具备了根治黄河尾闾的条件。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在黄河口的治理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结出“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海”的成功经验,使临界改道的黄河出海口稳定不移,并找到了长期固住河口的有效途径。根据有关方面专家论证,认为在50年内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完全是有把握的。而且,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相信今后一定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向的办法。黄河龙尾经常摆动的顾虑已成历史陈迹。
三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块宝地,在这块土地上有丰富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约有110多万亩,目前尚有三分之二没有开发或没有完全开发。黄河口每年淤沙还可造地3~4万亩,不断提供可贵的后备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的优势是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人口较少,海产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农、林、牧、渔等农副产品基地。胜利油田为我国第二大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30亿吨,天然气储量262亿立方米。近几年,原油年产量已接近全国油田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里还有丰富的铜和金矿,为黄河三角洲能源、石化、盐化、采矿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四
黄河三角洲为山东半岛所环抱,北靠京、津、唐,南连青、烟、潍等开放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的黄河三角洲,正是这两个经济区当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小平同志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这对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以及少数发达地区来说并不困难,甚至有个别地方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占的比重还不小,黄河流域就在其中。如果我们尽快地把黄河三角洲振兴起来,使之与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工作首尾呼应,并联合中游地区共同发展,与长江流域携手并进,就可以促使整个黄河流域直追沿海地区,这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
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建设近十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1年东营市和滨州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75.3亿元和49.2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了21%和33.9%;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26.8亿元和92.26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了9.6%和14.3%;开发荒碱地和滩涂470多万亩。国家已把这里定为全国重点农业开发区,粮棉基地的建设列入了全国20个重点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的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努力加强中。
六
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条件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看均已成熟。为了尽早发挥这一地区在地理、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把黄河三角洲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重点开发区。
黄河三角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战略地位重要,它的开发、开放将对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为此,建议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给予相等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那样的政策,实行全方位开放,以增强其活力,加快开发的步伐。
2、把黄河口的治理,列入国家重点规划。
黄河流路的稳定,不论是对中国大水系的分配以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来说,还是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河口的治理是稳定流路关键之一,虽然近几年由于地方党和政府的努力,找到了固定河口的有效途径,但是这样一件关系治黄全局的大事,还需要不断进行监测实验和治理。这项工作必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仅仅靠地方力量是不够的。建议国家把黄河口的治理纳入国家规划重点工作。我们更主张应当通过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改变一向对黄河所采取的消极态度和被动地位为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地位,即使传统的所谓“治黄”观点转变成为有效地利用黄河水利来发展我国中部经济的观点。
3、充分发挥石油开发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启动作用。
黄河三角洲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这一地区经济振兴的龙头产业,要充分利用胜利油田的实力来充实和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走开发油气资源、发展石油化工、建立多种经营体系、形成替代产业、实现长期繁荣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胜利油田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即将参加关贸总协定的有利条件下,及时发展大规模的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变资源开采型为资源加工型,迅速建立起石油生产的替代产业,形成合理、高产、高效的区域产业体系,促成各产业并驾齐驱、蓬勃发展的多元经济格局。因此,在这里建立石化基地是适宜的,应即采取实际措施,尽快建设这一地区的乙烯工程。为增强地方经济活力、搞活大中型企业,要积极促进这一地区大中型企业与地方实现“地企结合”,搞“一厂两制”,打破大企业处于“孤岛”的局面。
4、加速港口与铁路的建设。
山东北部、渤海南岸的港口,地处无潮点,是渤海湾泥质海岸最佳的建港地带,具备建成深水大港的条件,是海陆通道中的枢纽。陆路交通除加快公路建设外,延伸德(州)东(营)铁路。同时,将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场尽快完善、开通启用,那么这一地区海、陆、空三条通道将发挥巨大的流通作用,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5、建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新开发的地区,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尚属薄弱,地方财力亦有限,而且各方面建设欠帐多、任务重,资金短缺的问题难免突出。为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快开发步伐,建议这一地区通过多方集资,建立“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基金”。同时,可适当增加国家用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资金规模,并对现用资金继续延长使用期,实行滚动开发。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此致
敬礼
费孝通
1992年12月9日
附:国务院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的批复
(国函[1993]28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加速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请示》(鲁普发[1992]19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将东营市(不包括所辖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执行国务院关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同意把黄河入海流路治理纳入黄河治理整体规划,建设投资应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具体问题请与国家计委进一步协商。
三、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开发基金、扩大有关税费地方留成和国家组织发行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债券问题,目前暂不宜考虑。
1993年3月11日